登录 | 找书
支持本站,请记住我们:aidaxs.com

道德经论兵要义述精彩阅读/之谓和之德和其身/全文无广告免费阅读

时间:2018-04-17 13:05 /人文社科 / 编辑:菲亚
小说主人公是兵者,其身,之谓的小说是《道德经论兵要义述》,是作者王真写的一本历史、历史军事、人文社科类型的小说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☆、第1章 王真(唐) 撰 蝴刀德经论兵要义述状 朝议郎使持节汉州诸军事守汉州

道德经论兵要义述

小说长度:中短篇

阅读时间:约1小时读完

作品状态: 已全本

《道德经论兵要义述》在线阅读

《道德经论兵要义述》章节

☆、第1章

王真(唐) 撰

蝴刀德经论兵要义述状

朝议郎使持节汉州诸军事守汉州史充威胜军使赐绯鱼袋臣王真上。

右臣伏以君之至明,贵能下听;臣之至诚,贵有上闻。微臣识庸愚、智虑寡薄,久从什府,不到朝廷。特蒙陛下曲贷殊私,擢居重任,四年之内,再领方州。无分圣主忧勤,不救生灵罢弊,古颜尸素,久昌宠荣,夙夜兢惭,启处无地。

臣每伏念筋驽钝,无可以驱驰,微,不足以报效。退难补过,实思忠,愿献刍荛,庶里万一,至于上明天、中酌人情、下稽地理,莫不竭尽臣子之诚,冀报君之德。惟《诗》也三百义,必在于无;惟《经》也五千理,必归于自正。

伏惟皇帝陛下,,为人君,以无事理天下,一自临驭,万国康宁。月不照之乡,声犹暨;霜表均之地,恩信仍加。刑罚措而得谓无冤,戈戢而亦不复用,无为无事,虽休勿休,海内欢娱,天下幸甚。是以微臣狂简,辄敢窃疏件《论兵要义述》上下两卷。今离为四卷,井叙表等不揆荒芜,用申恳款伏。乞圣慈昭鉴,俯赐优容,布问公卿,式明穿凿,然退沟壑,臣所甘心,沥血诚,伏待罪责,不胜悃迫,战越之至,谨差子将尚璀谨别封上谨奏。元和四年七月手诏敕王真尚璀,至省所陈献,悉卿职在藩条,诚存裨补,本乎德之旨,参以理化之源,用究玄微,有兹述作,省阅之际,嘉叹良。秋凉,卿比平安好,遣书,指不多及。(二十九

《叙表》

臣真言:臣闻昔者庖牺氏作承天地、理万物,犹以为皇不足,故然思化,精义通。然则天既不言而生,地既不言而育,故河出《龙图》,洛出《书》,所以示其文也。由是得以画卦象、制文字焉!逮夫智能萌生,真朴潜消,则文字之理,又不足故载。

诞我玄元皇帝以代天地而言,将善救其弊者也。是以谆谆然五千之文殷勤恳恻,斯亦至矣!可谓启德之源,绝言语之枝叶。比之文章,则三辰昭回于天也;拟乎植,则万物充盈于地也;论其戒,则百行全备于人也。何谓礼者之首?,犹理也。矣非礼,则无以理之,故曰:“之首也”。夫文者,武之君也;武者,文之备也。斯盖二柄兼行,两者同出,常居左右,孰可废坠?故曰:“忘战则危,好战则亡。”是知兵者可用也,不可好也;可战也,不可忘也。自轩辕黄帝以兵遏,少昊以降,无代无之,暨于三王之兴,虽有圣德,咸以兵定天下,则三王之兵,皆因时而毕而戢,戢即不复用也。及至嗣君,或骄或僻,或,或怒或贪,或矜或忌,乃为我师我旅、我国我家,必取强,用必胜,载穷载黩,且战且,或不戢而自焚,或无厌而取灭,万姓之肝脑,决一人之忿,毒海内,炎流天下。是以君哀其若此,又不可得而废去,遂不得己而用之。夫圣人用兵之,不以其愠怒也,不以其争夺也,不以其贫也,不以其报怨也。盖整而理之,蓄而藏之,以谨无良,以威不譓,非用之于战阵,非用之于杀伐,非用之于田猎,非用之于强梁,此圣人用兵之旨也。

又怒者,逆德也;兵者,凶器也;争者,人之所甚恶也。若以逆德、用凶器、行人之所甚恶,岂容易哉!故曰:上德者,天下归之;上仁者,海内归之;上义者,一国归之;上礼者,一乡归之。无此四德者,人不归也。人不归,即用兵;用兵,即危之也。故谓“不祥之器”,又曰:“地”。所以王者必先务于德,而重用兵也。抑臣又闻之:创业之主亡亡以咸其功,继之君存存以保其位。故圣人以必不必,则兵戎可得而戢;众人以不必必之,则战伐益兴。故君非独讽其当时侯王,盖亦防其代人君用其兵也。由是特建五千之言,故先举大至德,修理国之要,无为之事,不言之,皆数十章之,方始正言其兵。原夫衷微旨,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。何者?伏惟君降于殷之末代,征伐出于诸侯,当其时王已失众正之也久矣。且不得指斥而言,故极论冲虚不争之弱自卑之德戒之。

夫争者,兵战之源、祸之本也。圣人先堙其源、绝其本,故经中首尾重迭,唯以不争为要也。夫唯不争,则兵革何由而兴?战阵何因而列?故君叮咛诫,其有旨哉!其有旨哉!

夫天地何言?阳不测,是以君强为之名,而立文字,人知之,使其行之,非难知也,非难行也。况我国家祖有而宗有德,流圣裔而派仙源乎!唐哉皇哉!不可得而称也。

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聪明文思浚哲温恭,缵十叶之鸿辉,傅千亿之命绪,阐皇而育万物,弘帝德而贞百度,然不,神而化之,戢戈于方兴之时,郄行阵于已列之地,无为无事,上德上仁贵五千之至言、贱百二之重险,结绳而理,大化克被于生灵,击壤之歌,至德亟闻于老。天下幸甚!天下幸甚!臣少习儒业,无武功,睹升平于明盛之时,赖亭育于仁寿之域。是以不揆庸陋,敢侮圣人之言,甘心从鼎镬之诛,侥幸纳刍荛之志。臣伏以《德经》文,远有河公训释,中存严氏指归,近经开元注解,征臣狂简,岂敢措词。今之所言,独以兵战之要,采摭玄微,辄录《德经》中章首为题序,列如左,各于题朔国述玄元皇帝圣旨,或先经以始其事,或经以终其义,谬将臆度,用达管窥,既无百中之能,庶均万分之一,因号曰:《德兵要义述》。词理荒鄙,尘渎宸严,无任惶惧,战越之至,谨言。

☆、第2章

章》第一

臣真述曰:夫禀二气而生,居三才之际:灵于万物者,谓之最灵;灵于最灵者,谓之圣人。圣人代天地而理万物者也,于是因言以立,因以制名。然异于真常之元,故曰:可。既为万物之,故曰:可名。又天地之,无迹可寻,故曰:常无以观其妙。圣人之作,有物可睹,故曰:常有以观其侥。观,犹示也。且乾坤之用,因无入有,是以同出异名;化之理,因有归无,是以同谓之玄。盖天地之,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是为一玄也;圣人之,代天理物,各正命,复为一玄也。故曰:玄之又玄。是以,君将明王者,治天下、安万国、正师旅,孰不由于此户者也。故曰:众妙之门。臣伏惟玄元皇帝所建五千之文将垂亿兆之祀,同天地之覆载,比月之照临,利将无穷,人受其赐。故王者得之,可以适天下;诸侯得之,可以安万邦;卿大夫得之,可以凝庶绩;士庶人得之,可以知其所归。若好径之徒不遵此,必有倒行之悔。矧其违易即险而侥幸者哉!微乎!微至乎至不可得而言也,已是以初标。非常,指其殊而同归;末言众妙之门,明其百虑而一致,冠于篇首,诚有旨哉。

《天下皆知章》第二

臣真述曰:夫美者,对恶之谓也。今天下之人皆知美之为美者,此已知其恶也久矣;皆知善之为善者,此己知其不善也久矣。故其下文云:“有无之相生,难易之相成,短之相形,高下之相倾,音声之相和,谦朔之相随。”夫物既有名,人既有情,则是非彼我存乎其间,是非彼我存乎其间,则恶起而相矣。恶起而相,则战争兴矣!夫战争者,不必皆用戈斧钺也。至于匹夫之相手足,虫相爪牙,樊钮之相觜距,皆争斗之徒也。然至于王侯之,即无不用其金革矣。

为患之大,莫甚于斯。故偃武修文,兴利除害,其事既理。故曰:无为。其既行,故曰:不言。是以云:“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也。”夫无为之事,盖令潜运其功,施其德,使百姓用而不知之,此之谓无为也。夫不言之,盖令正率下,而不使躬之不逮也。古者言之不出,同此义也。夫王者:无为于喜怒,则刑赏不溢、金革不起;无为于取,则赋敛不厚、供奉不繁;无为于恶,则用舍必当、贤不肖别矣;无为于近侍,则左右谦朔皆正人矣;无为于土地,则兵革不出、士卒不劳矣;无为于百姓,则天下安矣。其无为之美利,信如是哉!又万物作焉而不辞者,言上下皆得自然之分,悉无言辞也。又生而不有其恩,为而不恃其德,独立造化而不居其功,不怙其强,卑以自守,所以事业简易而不离其。故曰:“夫唯不居,是以不去。”

《不尚贤章》第三

臣真述曰:夫圣人之理,不伐其善、不显其,上行其风、下承其化。既绝矜尚,遂无斗争。非谓其不用贤能,而使人不争也。且自三皇五帝至于王霸,未有不上尊三事、下敬百寮,外资卿相之弼谐、内有妃之辅助,此奚谓其不尚贤乎哉!必不然也。又难得之货,皆是远方异物。若在上贵之无餍,则在下之人供输无已,更相取,非盗而何?盗贼既兴,兵革斯起矣!又珍物丽容是人之所,而圣人达理不中,故其心不可得而也。是以,圣人虚其心者,除垢止念也;实其者,怀忠信也;弱其志者,谦不犯于外也;强其骨者,坚固有备于内也;常使人无知无者,盖率以正人,故使夫智者亦不敢为也。故此下文云“为无为”者,直是戒其人君无为兵战之事也。语曰:舜何为哉!恭己正南面而已。若人君皆能如舜之德,则天下安得不治矣!故曰:“为无为,则无不治矣!”

冲而用章》第四

臣真述曰:此章言人君蹄刀用心无有溢之志,使渊然澄静,如万物之祖宗,则自然挫折锋铓之铦锐,解释纷扰之云为,故能和光耀、降严威也。同其尘,杂垢气也。然玄元叹,此有之君能存其至德如是。故云:“吾不知其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”言似天帝之先也。

《天地不仁章》第五

臣真述曰:此言“不仁”者,犹下《经》云“不德”也。言天与王者,同施仁恩,能以美利利天下,不言所利且不责生成之报焉。王者既不责于人,则刑罚自然不用矣!刑罚不用,则兵革自然不兴矣!兵革不兴,则天下自然无事矣!故曰:“天地之间,其犹橐钥乎!”言国君能调和元气,应理万机如橐钥之用焉,终无屈挠之弊也。又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,是以,圣人处无为之事、行不言之!故曰:“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”其此之谓乎!

《谷神不章》第六

臣真述曰:谷,养也,又虚空也。言神气游息于虚空之中,故得存也。玄天为鼻,牝地为;天于清,地于宁。此言人君能固守清宁之,以理其天下国家,则自然无用勤劳之事。故曰:“用之不勤。”

《天地久章》第七

臣真述曰:夫天清而运不已,地宁而安静无穷。皆以其顺自然之化,无独见之专,不矜其功,不厚其生,施阳布,复不为主,故能生也。是以,圣人能则象天地之德,清宁冲虚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先矣。及外其者,谓不矜贵其,则忧患不能及,所以得其社偿存也。又经曰:“及吾无,吾有何患!”非此之谓与!若夫人君克己复礼,使天下归仁。既得亿兆欢心,蛮夷稽颡,自然戈止息、宗庙安宁。故曰:“非以其无私,故能成其私。”

《上善若章》第八

臣真述曰:此一章特谕理兵之要,至矣!夫上善之兵,方之于。然之溢也,有昏垫之灾;兵之也,有炭之害。故治,则泽万物、通济舟[木戢];兵理,则镇安兆庶、保卫邦家。若理兵能象之不争,又能居所恶之地不侵害者,则近于矣。是以,兵之息,必当择利而处之。故曰:“居善地”也。主将之心,必在清澄净。故曰:“心善渊”也。兵者类多凶害,故戒之曰:“与善仁”也。夫军旅之政,失则为,故曰:“政善治”也。兵者所尚:谋虑精微,故曰:“事善能”也。凡兴兵整众、应敌救灾,必当其期,故曰:“善时”也。既上文标七善不争之德矣,此又重云。

夫唯不争,故无者,臣伏以君之意切诲谕者,正劝其人君无为于上、不争于下尔!夫无为者,戢兵之源;不争者,息战之本。若王侯能明鉴其源,洞观其本,简其云为,息其争斗,则金革宁矣。臣又窃尝习读五千之文,每至探索奥旨、详研大归,未尝不先于无为,次于不争,以为郸弗

凡人之情,不能无争,唯圣人乃能无争。又争之徒众矣!今臣略举梗概者,起于无思虑、无礼法、不畏惧、不容忍,故逆必争、刚强必争、慢必争、忿至必争、奢泰必争、矜伐必争、胜尚必争、违愎必争、取必争、勇必争、恶必争、专恣必争、宠嬖必争。夫如是,王者有一于此,则师兴于海内;诸侯有一于此,则兵于其国;卿大夫有一于此,则贼于其家;士庶人有一于此,则害成于其。是以,王者知能官人、能安人之,必当先除其病,俾之无争,则战可息矣!战可息,则兵自戢矣!是故,其要在于不争。且夫争城,杀人盈城;争地,杀人瞒步。语曰:君子无所争。又曰:在丑不争,争则兵矧乎!王者岂固有争乎哉!故下经末章云:“天之,利而不害;圣人之,为而不争。”此所谓知终终之之义也。

《持而盈之章》第九

臣真述曰:夫兵者,人情之所恃赖也。且匹夫之徒,带三尺利剑,持数寸匕首,至有凭天子,劫胁诸侯,或邀盟于,或请命于,往往而得矧乎!当九五之位,全亿兆之师,尊居一人,下临万物,乃知持盈不易,揣锐实难!故曰:“金玉堂,莫之能守。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”此君又以时人最所重者金玉,故指以为戒。冀其能保惜之用,存兢惕之意也。此又特戒其王侯,令守彼谦冲,去兹奢泰,永言伊戚,无至自贻。故下文又云:“功成名遂,退,天之也。”此言“退”者,非谓必使其避位而去也,但其功成而不有之耳。故经云:“夫唯不居,是以不去。”其此之谓乎!

《营魄一章》第十

臣真述曰:魄者,之质也;一者,阳之精也。此言人君常当守一气、专致和,使如婴儿之德善也。涤除玄览,其洗心内照,志无瑕也。人治国能无为者,夫治其国,先其人;鱼哎其人,先当无为。无为者,即是无为兵战之事。兵战之事,为害之鱼哎其人,先去其害,故曰:无为兵战之事也。天门者,鼻息之谓也。棉棉,虽静,常令呼喜蝴退得其自然也。明者,视听之谓也。其周流四达,而常若无知也。自此以上,皆言理、理国、兼也。生之、畜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此以上圣人顺天之,以养万物,故不居其功。乃云:此天之德也,玄天也。

《三十辐廿六一毂章》第十一

臣真述曰:此车器及室三者,皆取其因无而利有,因有而用无。故引之以为证。何者?夫五兵之属,亦当其无,有兵之用。且弦矢之利以威天下,不必伤人然为用。故知兵者备之以为有,戢之以为无,此即用其所不用者也。盖无之以为用,亦明矣。

《五令人章》第十二

臣真述曰:五所以养目也,视过则盲;五音所以养耳也,听过则聋;五味所以养也,食过则。故圣王之理,常复众人之所过,以全其,以安其神。夫人君之心,以睿圣为本,清静为,若乃逐荒原,奔车绝巘,六龙逸足,万骑莫追,与雕鹗争先,并熊罴而贾勇。月亏蔽,旌旗[纟乙]纷,驰骋忘归,杀获无补,风雨恒若,宫室或空,谓之发狂。盖由此矣!故经曰:“奈何万乘之主,而以社倾天下!”其是之谓乎!又人君所贵难得之货,则盗贼生;盗贼生,则兵由此起;兵由此起,害莫大焉。令人行妨,固其宜矣!是以圣人为者,贵其容受而无情也;不为目者,贱其触见而有焉。故曰:“去彼取此。”

《宠若惊章》第十三

臣真述曰:王者守位,皆承天之宠也;诸侯得国,皆承王之宠也。故因宠所以为贵,因贵所以生骄,因骄所以获罪,因罪所以蒙。是以,圣人之得失,常若惊也。又王侯在上,若不能以贵下贱、自卑尊人,但好战恃兵、乘胜敌,必即祸患及之矣!故以有其,乃为患;外其,乃为存。岂不至哉!是以,贵其者,适可以暂寄于天下;者,可以永托于天下也。故经曰:“圣人自知不自见,自不自贵。”其是之谓乎!

《视之不见章》第十四

臣真述曰:夷者,平易之称。所谓天之,故可视而不可见也。希者,依违之称,所谓地之,故可听而不可闻也。微者,精妙之称,所谓人之,故可搏而不可得也。然天虽清光运行,终不为曒洁以自显也;地虽宁静博厚,亦不为暗昧以自幽也;人虽生生无穷,终不为分别以自尊也。故曰:“其上不曒,其下不昧,绳绳兮不可名也。”是以,散而陈之,则为三才;而浑之,则为一德。故曰:“复归于无物”。是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此以上又言万物因无入有,从有归无,惚有恍无,故云忽恍也。又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。此言自三而复一,无始无终;从一成三,无终无始。故使人君执此上古无为之,以治当今有名之物也。无为者,亦谓无兵战之事也;有名者,谓军国之务也。故能知始,朴素之义乃可为之纲纪也。

《古之善为士章》第十五

臣真述曰:此古之善为士者,谓上士也。所谓若圣与贤,而在王侯之位者也。微妙玄通者,皆德之用,不可得而称也。言圣人贤人治天下,军国无不兢惧畏威,皆若临履薄;其容貌志意,故常若冬寒涉川。畏耻四邻,言慎之至也。俨兮若客者,经曰:“用兵有言:吾不敢为主而为客,不敢寸而退尺。”是也。涣若之将释,言散屈,常无结滞也。敦朴者,质素之谓;旷谷者,邃之谓。夫浊久徐清,安久徐生,皆顺自然之理,静不失其时。言孰能如此,唯圣贤耳,故曰:“保此,不盈。”言若王侯守此者,不鱼瞒溢而骄盈也。故曰:“夫唯不盈,故能獘不新成。”此言能守因循,终无矜耀,乃得如弊,故不立新成之迹也。

《致虚极章》第十六

臣真述曰:夫天之,常清虚太极,无私于覆焘;地之,常沉静博厚,无私于亭毒。则是阳各得其恒,故人与万物俱得尽其生成之理。故曰:“万物并作”。复者,其见天地之心,故曰:“吾观其复”。夫物芸芸者,生生之谓也。生生之理尽,故各复归其本,以守其静。是则归曰静,静曰复命,复命曰常。言万物尽无大伤,各得复其命,以足自然之分,即可谓得真常之也。故圣人能知此真常之,则是明四达无所疑也。若人君不能知此真常之,而乃纵其嗜、妄作不祥、兴洞娱戈、流行毒螫,则必有凶灾之报。故曰:“妄作凶”。又知常容者,言王侯若能容人畜众,则可谓至公无私。至公无私,即王自着;王自着,则其德象天。德象天乃可与之适,既可适,自然能且久。故得终竟千龄,必无危殆之患也。

(1 / 4)
道德经论兵要义述

道德经论兵要义述

作者:王真
类型:人文社科
完结:
时间:2018-04-17 13:05

大家正在读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Copyright © 2025 爱大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.
(繁体版)

电子邮箱:mail

爱大小说网 |